顯示具有 埔頂公園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埔頂公園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3年10月2日 星期一

大溪~太武新村、埔頂公園 (2023.10.02.)

《太武新村》

《太武新村》建於民國50年代,為金門823砲戰後軍方新建的高級軍官眷村,正值美援時期,受到美式眷舍影響,以紅磚、鋼筋水泥造四併二層樓房舍,為三房兩廳甲種眷舍規格的美式獨門獨戶眷舍,尺度寬敞,空間疏闊。
民國80年代起,隨著社會變遷及眷村改建,居民陸續搬遷。當年種植的樹木如今都已長成茂密的大樹,大多數植栽幹徑已可合抱,其中不乏珍貴的高級樹種。
《太武新村》四周是閩、客混居的聚落,位於大漢溪西岸,與東岸的「大溪老街」跨溪相距2公里。由於建築紋理、眷舍空間保存完整,登錄為歷史建築,規劃成立「八二三砲戰紀念館」,保存歷史影像集資料,並發展「創造、互助、體驗」的創意平台,鼓勵藝術家進駐交流,成立具有公共性及開放性的場域,塑造大溪崎頂地區文化遊憩新據點~〔太武新村眷村文創園區〕。


太武新村
太武新村
八二三砲戰紀念館
太武新村眷村文創園區

《大溪埔頂公園》
《大溪埔頂公園》位於桃園市大溪區座落〔埔頂重劃區〕、距離〈大溪老街〉約4公里的一座公園,占地5.5公頃。公園位於公園路與埔仁路交叉口,公園兩邊皆設有休閒運動專區,除了有為兒童設置的滑梯、搖搖馬,還有單槓與滑步器等健身器材,設備相當齊全。《埔頂公園》因為國道三號經過而分作兩大區塊,中以空橋連接,可鳥瞰國道三號川流車陣,國道三號則建有「埔頂隧道」由下方穿越,走過空橋後的公園腹地更大,林蔭大道種有黑板樹、落羽松、楓葉、南洋杉、小葉欖仁、欒樹等,加上廣大草地,構成一片望不盡的蔚然綠意。


仁和宮 (埔頂廟)
行程軌跡與數據

[網路相簿]看更多照片請按這裡


《相關〔網誌〕連結》
↓ 請點以下連結,進入〔網誌〕參閱!↓
☆ 認識『大嵙崁』、暸解【大溪】

2022年2月2日 星期三

大溪『埔頂地區』漫步 (2022.02.02.)

『埔頂』,是桃園市大溪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,位於大溪區北部偏西。相較於今日行政區,其範圍大致包括南興里東北端一小部分、仁善里不含西部凸出部分、仁義里西南半部、僑愛里、仁愛里、仁武里、仁和里不含西南端、仁文里西半部。
國道3號埔頂隧道I、II位於本地區,其上方為「埔頂公園」、「埔頂重劃區」。

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,埔頂地區為一街庄,稱為「埔頂庄」,隸屬於桃澗堡。該庄北與八塊厝庄為鄰,東邊及南邊東段與缺仔庄為鄰,南邊西段為員樹林庄,西邊為南興庄。
1901年(日治明治三十四年)11月,全台設置二十廳,該庄隸屬於桃仔園廳。1903年(明治三十六年),改名桃園廳。1909年(明治四十二年)10月,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,該庄隸屬不變。1920年(大正九年),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,該庄改制為「埔頂」大字,隸屬於新竹州大溪郡大溪街,大字下有「南興」、「社角」、「廣福」小字名。
台灣光復後,大溪街改制為大溪鎮,隸屬於新竹縣。1950年桃、竹、苗分治,大溪鎮改隸屬於桃園縣。2014年12月,桃園縣升格為直轄桃園市,大溪鎮改制為大溪區。


【行程】:
埔頂 → 埔頂公園 → 介壽路 → 瑞仁路 → 大鶯路 → 蟠龍崎古道 → 埔頂。


埔頂地區的信仰中心~仁和宮 (主祀:開漳聖王,也稱「埔頂廟」)
大溪居民大部份來自福建漳州,信奉〝開漳聖王〞
埔頂公園入口
穿過「國道三號」上方的步道
灑落陽光的埔頂公園
埔頂公園入口
埔頂公園~落葉後的樹幹也頗具詩意
埔頂公園~落羽松
瑞仁路穿越「國道三號」下方
路過「桃園大圳」旁
路旁的福興宮 (〔土地公神像〕是一塊大石頭)
土地公廟位於瑞興里
廟旁的「恭賀新禧」署名是:瑞興里長林瑞興 (太有趣了…)
瑞仁路上的長崎腳站牌
岔路指標
路旁的「蟠龍崎古道」入口
「蟠龍崎古道」
「蟠龍崎古道」的永福宮土地公廟與有應公廟
「蟠龍崎古道」
「蟠龍崎」修築紀念碑
眺望河東的大溪老街與大溪三橋
行程全圖

[網路相簿]看更多照片請按這裡


《相關〔網誌〕連結》
↓ 請點以下連結,進入〔網誌〕參閱!↓
☆ 認識『大嵙崁』、暸解【大溪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