淡蘭古道

據《台灣省通志》記載,一位台灣原住民平埔族闢建了臺北與宜蘭間的山路,後來的人也都循著這條路線,出入往來兩地,這就是最早見諸文獻上的【淡蘭古道】。
清代時期,從「淡水廳」 (新竹以北地區;廳治在台北)到「噶瑪蘭廳」(宜蘭)之間的主要交通路網就叫做【淡蘭古道】。

【淡蘭古道】《北路》是唯一由清政府認定的官道,是由台灣知府楊廷理於嘉慶十二年所闢建,沿途設有隘寮(募集壯丁保護行旅安全,類似現今保鏢)、遞舖(傳遞信件貨物的轉接站)、驛站,十分方便與安全。因此台灣先民到宜蘭開墾時,大多都是經過【淡蘭古道】《北路》;而官方巡視與交通頻繁,亦造就古道上許多古蹟。
清同治六年,時任台灣鎮總兵劉明燈,在他走過【淡蘭古道】《北路》的『三貂嶺古道』上留下了〔金字碑〕,又在『草嶺古道』留下〔雄鎮蠻煙碑〕以及〔虎字碑〕,即使劉明燈對當時的台灣貢獻與影響不多,但也因這些古蹟而被歷史所記載。


〈 清代台灣行政區的演變 〉


【淡蘭古道】包含著無數的古道群,可以概分為北路(官道)、中路(民道)、南路(商道)。

《北路》 由萬華、松山、南港經瑞芳、猴硐、雙溪、貢寮到宜蘭大里,發展最早,馬偕博士曾經由此到葛瑪蘭傳教行醫。

《中路》經平溪或坪林、雙溪到宜蘭外澳,是民間拓墾路線。

《南路》 由深坑、石碇經坪林到宜蘭頭城、礁溪,為商旅往來途徑。


淡蘭古道《北路》~【官道】是清代時期,由官方所興築的道路,它的特徵是路面的鋪面,中間採用長形石板,兩側則鋪設小石塊,顯示官方道路之氣派,道路較寬可騎馬或坐轎;現今重新鋪設的步道,沒有依據舊樣貌來鋪設,完全失去歷史的『官道』特徵。
草嶺古道上~殘存的『官道』樣貌

淡蘭古道《北路》~(官道)

三貂嶺古道(金字碑古道) :
從瑞芳---猴硐---三貂嶺---牡丹---雙溪---貢寮
〈三貂嶺古道〉猴硐端入口的淡蘭橋
金字碑~清同治六年,台灣總兵劉明燈 書 (金字碑古道)
〈三貂嶺古道〉越嶺處的探幽亭與奉憲示禁碑
〈三貂嶺古道〉102公路端入口

草嶺古道 :
從貢寮---遠望坑---草嶺---宜蘭(大里)
貢寮火車站 (1986年)
德心宮 (1986年)
〈草嶺古道〉 (1992年)
雄鎮蠻煙~清同治六年,台灣總兵劉明燈 書 (草嶺古道)
虎字碑~清同治六年,台灣總兵劉明燈 書 (草嶺古道)
〈草嶺古道〉嶺頂土地公廟 (1988年)
客棧遺址 (2008年)
大里天公廟 (1986年)

燦光寮古道 :
從瑞芳---九份---燦光寮
〈燦光寮古道〉解說牌
〈燦光寮古道〉指標柱

楊廷理古道 :
從燦光寮---澳底

嶐嶺古道(嶐嶐古道) :
從福隆---嶐嶐---嶐嶐嶺---宜蘭(石城)
※ [草嶺古道]未開闢之前先民所走的路線
嶐嶐古道 (嶐嶺古道) 指標柱
嶐嶐古道 (嶐嶺古道) 指標
嶐嶐古道 (嶐嶺古道)~「石城仔嶺」水頭土地公廟

淡蘭古道《中路》~(民道)

暖東舊道 :
從暖暖---十分
暖東峽谷

菁桐古道 :
從萬華---松山---南港---汐止---平溪---菁桐

盤山坑古道 :
從東勢格---火燒寮---盤山坑---柑腳

中坑古道 :
從柑腳---中坑---中坑頭---闊瀨
中坑橋頭
中坑古道 (渡溪)
中坑古道 (廢棄梯田)

崩山坑古道 :
從柑腳---大坪

北勢溪古道 :
從闊瀨---三水潭---灣潭
三水潭附近

灣潭古道 :
灣潭段

坪溪古道 :
坪溪段

石空古道 :
從石空---外澳

烏山古道 :
烏山---宜蘭(大溪)

※ 淡蘭古道《中路》屬於民間拓墾路線,步道錯綜複雜,資料陸續整理補充中...

淡蘭古道《南路》~(商道)

《北宜古道》 : 從萬華---古亭---拳山嶺(觀山嶺)---萬順寮---深坑---楓仔林---石碇---大崙---大粗坑---虎寮潭---湖桶---鷹仔嶺---九股山---石空---頭城

《淡蘭便道》: 從萬華---古亭---拳山嶺(觀山嶺)---萬順寮---深坑---楓仔林---石碇---烏塗窟---大格門---坪林---九芎林---石槽---三份子---碧湖---四堵---石牌---礁溪

拳山古道 :
六張犁---拳山嶺---萬順寮---深坑
拳山古道

外垵古道 :
楓子林---石碇
外垵古道 (淡蘭古道石碇段)
外垵古道~淡蘭吊橋
淡蘭古道 (石碇段)

跑馬古道 :
石牌---礁溪

《淡蘭其他路線》

哈盆越嶺古道 :
從烏來(福山村)---宜蘭(福山植物園)---員山

桶后越嶺古道 :
從烏來(桶后)---宜蘭礁溪(龍潭)

因鐵公路的開通,古道漸漸的失去其原有功能,除了部份為鐵公路使用外,其餘皆隱沒在荒煙蔓草之中,如今只是山友與考古人士偶而造訪的路線。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