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58年(清咸豐8年)簽訂《天津條約》,開放【台灣】為通商口岸,當時開放的港口有〔淡水〕及〔安平〕兩個港口,所有商品貨物皆由這兩個港口進出,〔淡水〕在北俗稱「頂港」、〔安平〕在南俗稱「下港」。
※ 有部份資料說明開放〔臺灣〕、〔淡水〕兩港,〔臺灣港〕即(安平舊港)特此說明!
《淡水》
嘉士洋行倉庫
〈嘉士洋行倉庫〉(即淡水「殼牌倉庫」、淡水文化園區)位於淡水區鼻頭街22號,淡水捷運站東側。1860年(清咸豐10年)清廷依〈北京條約〉對外開放四港(安平、打狗、淡水、雞籠),淡水港迅速成為北臺灣第一大港、佔全臺貿易量六成以上。洋商亦快速進駐,有寶順、德記、水陸、和記、怡記五大洋行,之後嘉士洋行也並列位於淡水烽火段及鼻仔頭等地方。1894年11月,當時著名茶葉外銷洋行「嘉士洋行」的英籍商人范嘉士(Francis Cass)透過中間人向滬尾草寮莊外鼻仔頭居民紀化三,以2千4百銀元及「盡斷根永遠出租田園山埔地段字」的名義承租約一甲的土地,並興建倉庫,經營茶葉貿易。
〈殼牌公司〉創辦人馬可仕、薩姆耳兄弟,〈殼牌公司〉於1897年將石油生產、油輪、貿易倉儲加以整合,以紀念其父販賣貝殼起家,遂命公司名為〈殼牌運輸貿易公司〉,並買下淡水的〈嘉士洋行倉庫〉為遠東地區貿易之一環。當時增建了兩座倉庫及三座油槽,分別為2500噸、1200噸及60噸,區內更鋪設鐵軌(臺鐵亞細亞支線)接通『淡水火車線』,便利貨櫃裝載油品,成為其全球業務的一環,大規模經營臺灣的煤油買賣,更開啟了〈嘉士洋行〉新使命。
英商嘉士洋行倉庫舊址 |
英商嘉士洋行倉庫舊址的鐵軌 |
英商嘉士洋行倉庫舊址 |
得忌利士洋行
得忌利士洋行(Douglas Lapraik & Co.),於1871年由經營航運業務的英國「得忌利士洋行」所建,坐落於淡水中正路老街後段,為19世紀末〈天津條約〉簽訂後,淡水開港及北臺灣航運發展的歷史見證。該建物分為前棟與後棟,依當時空間的使用功能來命名,如前棟的「第一檢查場」,以及後棟的「輸入品倉庫」。
![]() |
得忌利士洋行倉庫 |
【海關碼頭】
1858年(清咸豐8年),〈天津條約〉簽訂後,淡水正式開港。1862年(清咸豐12年),淡水開港後選為「海關稅務司」辨公所在~稱為【海關碼頭】。
「淡水港」又稱淡水(滬尾)【海關碼頭】,是淡水河的河口港,曾經為臺灣三大商港之一,因為地理位置重要,所以在此設通商貿易港,原本是滬尾水師守備營所築碼頭區,當年位置於現在的紅毛城前方河邊,目前屬財政部關務署基隆關所有、中華民國國軍管轄。「淡水港」之黃金時代約在1865年至1905年之間。
到了日治時代,「淡水港」渡過了黃金歲月,因河道日漸淤淺、大型船舶出入不便,轉而大力建設『基隆港』,兼以台北、基隆間鐵路之便,『基隆港』終而取代了「淡水港」昔日的地位。
![]() |
海關碼頭望觀音山 |
![]() |
海關碼頭 |
《安平》
安平漁港 |
「臺灣城」遺址 |
「臺灣城」遺址與〈安平古堡〉 |
英商德記洋行 |
「打狗港」(今高雄)因地理環境優越,亦受到相同矚目。 1863年10月,清廷頒訂「打狗港暫行章程」,開放「打狗港」作為〔安平港〕的外港,這是〔高雄港〕開埠的起點,從〔淡水〕海關派一名總巡進駐「旗后」,負責外國船舶進出港檢查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