淡基橫斷古道

【淡基橫斷古道】歷史沿革
【淡基橫斷古道】,約闢建於 1892 年,可算是「清末最後一條官道」或「清末最後一 條軍道」。三年之後的 1895 年,清廷割讓臺灣,日本開始治台。
【淡基橫斷古道】由當時駐守台灣的「湘軍」(湖南勇)負責闢建,先民使用台語發音將湖南唸成"河南",所以【淡基橫斷古道】又稱『河南仔路』,途中並設有一座「河南營」。
光緒十九年(1893)時任職臺東知州的胡傳在十二月十五日的私人日記《臺灣日記與稟啟》中如此寫道:「自基隆西北取道循山而行:四里至三角嶺,六里至大武崙,七里至馬鋉莊,八里至大坪腳,四里至鹿角坪,七里至磺山頂,七里至竹子拗,十四里至水竟渡,十里至滬尾。皆由山間取徑,海上窺望不及;無險阻,直捷而平坦。」
大正七年(1918)臺灣總督府事務官藤井恭敬在《臺灣郵政史》一書中,提到光緒十八年(1892)清政府開鑿了基隆、滬尾之間的道路,即由基隆的河殼港(蚵殼港)起,過大武崙、瑪鋉橋頭,至內港腳,再經鹿窟坪、後尖山尾、竹仔湖,過小基隆,最後抵達滬尾。
《以上內容參考陽明山國家公園~淡基橫斷古道自然及人文資源調查研究》

『淡基橫斷古道』與『金包里大路』(魚路古道)這兩條官道交會於擎天崗。
『金包里大路』以擎天崗為界分為南段與北段。
『淡基橫斷古道』以擎天崗為界分為東段與西段。

淡基橫斷古道


『淡基橫斷古道』東段
台灣有清代古道、日本古道,卻不曾聽說過「法國古道」,這條被稱為「清朝最後一條官道」的淡基橫斷古道,貫穿出的一段中法恩怨,距今竟也上演了上百年。 位居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,唯一一條名列「國家級」古道的淡基橫斷古道,百年老路上,處處留有左宗棠「湘軍」的遺跡,這些被早年閩南音誤唸為「河南勇」 的「湖南軍」,如今湘魂不再,古道路跡卻映證著曾經有這麼一批來自異鄉的築路人,為台灣人留下了這樣一條路。 古道起點由中法戰爭時,清軍浴血據守的基隆港為開場,藉由基隆港優越的地理位置,帶出整個戰爭的時代背景和這條橫斷基隆、淡水的官道,當時闢築的緣由。 踏勘隊和古道沿線耆老,藉由遺留的印記,抽絲剝繭「古道」不僅是遺留在地表上的一條歷史陳跡,它還帶著一種鑑往知來、溝通古今的角色,甚至,是一個台灣史的縮影。
淡基橫斷古道東段 (擷取"台灣古道誌"畫面)


『淡基橫斷古道』西段
淡基橫斷古道的西段範圍,幾乎大半都在陽明山區內穿梭爬行。 這段時而在箭竹林中三跪九叩、忽而又遇陽金公路切斷行進的路線,在新舊交錯的恍惚間,讓踏勘隊伍有時空錯置的短暫迷離。 這條貫穿清朝、日據、到民國的古道,於不同時代統治的弔詭感,在後半段 -- 西段留下的遺跡中,更見明顯。 踏查古道的最著力點在「國立公園山之家」遺址的重現天日,這個曾經是設備一流、人文薈萃的聚集所,如今在遺址上挺直著一座堅挺高聳的厚實壁爐,映照著當年五星級飯店般的光華。 穿梭過擎天崗牧場後一段不算短的芒花路後,視野盡頭的豁然開朗處,清軍「河南營」隱隱乍現,在蒼茫的白霧中,經由遺址的測量及現場遺留的證物,想像那些歸鄉路迢遙的魂魄,最後停留在台灣的茫茫身影。
淡基橫斷古道西段 (擷取"台灣古道誌"畫面)


2 則留言:

  1. 本叔老師..

    請問..淡基橫斷古段..蚵殼港翻越佛祖嶺到大武崙..以現在登山路..

    要走那一條登山步道到大武崙..續到萬里 請轉知..介紹..謝謝....余重泉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那一段已被公路取代,原來有一段"台灣古道誌"的影片中有介紹!可惜連結已失效!

      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