〔寶藏巖〕雖然不大,總面積只有3.97公頃。但擁有傍水山坡之戰後違建眷村等等人文特殊景觀,再加上其緊鄰由「福和橋」、「基隆路高架橋」和「水源快速道路」交織而成的匝道,形成古今相照的意象。1997年6月後,受到部分學者及民眾的注意。經過整建與媒體報導,2006年,《紐約時報》將該聚落報導為台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,與當時全世界第一高樓「台北101」並列。
2011年,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登錄【寶藏巖聚落】為該市「聚落」。乃非正式營造過程所形成的聚落中,由榮民、城鄉移民與都市原住民等社會弱勢族群,於都市邊緣山坡地上自力造屋的代表,有歷史的特色。
寶藏巖聚落與蟾蜍山 (拳頭母山) 拳頭母山,也是『文山』之名的由來:〈拳頭母山(簡稱) → 拳山(台語讀音轉音) → 文山〉 |
寶藏巖聚落巷弄 |
寶藏巖聚落~斷垣殘壁 |
寶藏巖聚落~樹根纏繞 |
寶藏巖聚落與蟾蜍山 |
寶藏巖聚落 |
寶藏巖聚落 |
寶藏巖聚落 |
寶藏巖聚落~郵政代辦所 |
寶藏巖聚落~紫藤點綴 |
寶藏巖聚落~裝置藝術 |
『寶藏巖』
『寶藏巖』,又稱為〔觀音巖仔〕。「巖仔」本義是山洞,引申為山邊廟宇。『寶藏巖』正是主祀觀音菩薩的山邊佛寺,為當地的泉州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。17世紀末,清朝正式統治台灣,閩南人移民逐漸至臺,登陸地點雖以台南、鹿港、艋舺為主,但現今台北公館仍有少數沿著新店溪上溯者。靠「虎空山」小山坡而建的『寶藏巖』正是當時移民之一的郭治亨及其子女所建。地址: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23號。1997年8月5日, 由臺北市政府公告指定『寶藏巖』為市定古蹟。
寶藏巖沿格 |
寶藏巖前天公爐 |
[網路相簿]看更多照片請按這裡
[溫馨提醒]:網誌內所有照片均可點選放大!
《相關〔網誌〕連結》
↓ 請點以下連結,進入〔網誌〕參閱!↓
◎ 尋寶步道(2022.06.06.)》
◎ 景美地名的演變「梘尾 → 景尾 → 景美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