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左營舊城鐵路地下化標示 | 
| 蓮池潭風景區牌樓 | 
| 蓮池潭與龜山 | 
| 蓮池潭水域運動中心 | 
| 蓮池潭 | 
| 孔廟附近景觀 | 
| 鴨子船進入蓮池潭的車道 (鴨子船是水陸兩用) | 
| 掉落蓮池潭的詩語 | 
| 蓮池潭日出 | 
| 玄天上帝神像 | 
| 蓮池潭上的五里亭 | 
| 春秋閣與五里亭 | 
| 龍虎塔 | 
| 龍虎塔間的晨曦 | 
| 龜山步道北門登山口 (右側鳳山縣舊城北門整修中不拍攝) | 
| 龜山步道 | 
| 岔路指標 | 
| 龜山步道眺望蓮池潭與半屏山 | 
| 左營聚落與蓮池潭解說牌 | 
| 龜山步道與蓮池潭、半屏山 | 
| 龜山上的碉堡與解說牌 | 
| 龜山上的碉堡 | 
| 碉堡上的高雄市政府圖根補點 | 
| 碉堡在民國三十七年重建,有相當的歷史 | 
| 龜山步道岔路 | 
| 步道與碉堡 | 
| 比較空曠的碉堡 | 
| 龜山步道與解說牌 | 
| 步道穿越給水池上方的小草原 | 
| 龜山與步道 | 
| 台灣自來水公司的澄清湖給水廠龜山配水池 | 
| 龜山步道樓頂媽步道口 | 
| 穿越草坪前往鳳山縣舊城東門 (鳳儀門) | 
【鳳山縣】的雙城故事
1683年(清康熙二十二年,南明永曆三十七年),明鄭滅亡,經施琅力陳,次年四月正式設立臺灣府,隸屬於福建省,並將明鄭時期承天府、天興州、萬年州的行政區域略加調整,改為諸羅、臺灣、鳳山三縣。
| 清康熙23年臺灣行政劃分圖 | 
【鳳山縣】設立之初,清廷決定將縣治設在興隆庄(今高雄市左營區),清廷的選址理由一是因為明鄭時期興隆庄一帶已有開發,且有龜山、蛇山做屏障,此外清初的臺灣防務著重於「海防」,故選擇較靠近海邊的興隆庄(舊城)為縣治。但隨著埤頭街(今高雄市鳳山區)的發展,及興隆庄分別在朱一貴事件(1721年)、林爽文事件(1786年)兩次陷落等因素,縣治遂遷往埤頭街。後來因為蔡牽勢力攻陷新城等事件,將軍賽沖阿提議將縣治遷回興隆庄。嘉慶十二年(1807年),嘉慶帝同意賽沖阿的提案,將縣治遷回興隆庄(舊城)。而後道光五年(1825年)整建舊城,但最後還是於道光廿七年(1847年)確定將縣治留在埤頭街的新城。
![]()  | 
| 〈 清代台灣行政區的演變 〉 | 
【鳳山縣】(臺灣話:Hōng-soaⁿ-koān;1684年-1895年),為臺灣在清治時期之行政區劃。【鳳山縣】是從清朝統治臺灣之初即設立的縣,並維持到清末且未改過名稱。
| 東門舊城牆與社區大樓 | 
| 東門 (鳳儀門)內側 | 
| 城門內側標示為東門 | 
| 外側城牆與護城河 (可惜沒水!) | 
| 東門外側標示為鳳儀門 | 
| 鳳山縣舊城東門前的馬路 | 
| 《雙城古道》指標 (雙城是指曾經被指定為鳳山縣縣治的左營與鳳山) | 
【雙城古道】
【雙城古道】為清朝臺灣府鳳山縣舊城(今:左營)與新城(今:鳳山)之間往來之道路,當時兩城之間的聯絡道路有三條,其中以舊城東門經凹仔底、灣仔內、寶珠溝、獅頭、赤山至新城北門之間的道路最為主要,舊稱『大路』,也是現今通稱的【雙城古道】;另兩條在其北及其南,《北路》為舊城北門經新庄子、覆鼎金、林內、山仔腳、赤山至新城北門,舊稱「小路」;《南路》為舊城南門經漯仔底渡、三塊厝、大港至新城西門。經日治時期及國民政府來台後,現今部分路段已被重劃或拓寬,但仍有部分路段保存。
![]()  | 
| 【雙城古道】示意圖 (地圖中「雙城」的城廓相當清楚) | 
| 【雙城古道】解說牌 | 
| 【雙城古道】東門路通往鳳山方向指標 | 
| 行程關係,8KM以後改騎U-bike (如下圖) | 
| 行程軌跡圖 | 
[網路相簿]看更多照片請按這裡
《相關〔網誌〕連結》
↓ 請點以下連結,進入〔網誌〕參閱!↓
◎ 左營蓮池潭、龜山步道(2022.02.05.)
◎ 左營蓮池潭、龜山步道、舊城巡禮(2021.02.15.)
◎ 龜山步道、左營『鳳山縣』舊城巡禮(2018.02.21.)
◎ 左營舊城巡禮(2017.02.01.)
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