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姑陷→大姑崁→大科崁→大嵙崁→大溪
【大溪】最早稱爲「大姑陷」,源自於〔平埔族〕「霄裡社」人稱〈大漢溪〉爲「Takoham」之音譯。清乾隆年間,『漳州人』沿著〈大漢溪〉逆流而上,到此地開墾,因爲漢人認爲「陷」字不吉利,就以地處河崁地形,取「崁」代「陷」成為「大姑崁」。同治四年(西元1865年)李騰芳中舉,鄉民爲彰顯科舉功名,又將地名改爲「大科崁」,清光緒年間巡撫劉銘傳在此設立〔大嵙崁撫墾局〕,又將「大科崁」改成爲『大嵙崁』,最後在1920年,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將地名改為【大溪】,此名稱就沿用至今。
1904年台灣堡圖~「大嵙崁街」附近地圖 |
影響【大溪】的
『林本源家族』
林家開臺祖「林應寅」為福建漳州府龍溪縣白石堡吉上社(今日漳州市龍海區角美鎮)人,於清治時期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攜長子「林平侯」渡海來臺灣於臺北新莊落腳。
林平侯後來經營米業、鹽業,在林爽文事件中物價暴漲因而「糶米致富」,並且捐官入仕,曾任新竹縣縣丞、後升廣西柳州知府,後辭官專心營利,又因新莊泉州人聲勢太盛,舉家遷居桃園大溪。
「林本源商號」於清道光23年(1843)起造的〔通議第〕石城,長方形的主體建築城牆長216公尺、寬144公尺、高4公尺、厚4.5公尺,兩側的石頭都是用大嵙崁溪的石頭堆砌砌成。〔通議第〕城門朝向東北方,位於現今中央路。清代中期為林家拓墾三層、八結山區的堅實堡壘,清末時協助撫墾事務。日治時期因街區擴展,提供做為大嵙崁公學校校址。原址留有一塊高約九呎的巨石落款『林本源發祥之地』豎立於城門舊址門樓上。
日治時期「大溪街」地圖~橘色框為林本源家族之〔通議第〕範圍 |
〔通議第〕範圍左上角橘色圓點位置,目前為「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」~〔壹號館〕 |
大溪橋頭~林本源「通議第」解說 |
林本源「通議第」復原圖 |
林本源「通議第」石城,唯一保留下來的〈城門〉門樓 |
豎立於〈城門〉門樓上方的《林本源發祥之地》紀念碑 |
林平侯遺囑死後取「飲水本思源」之義將家產分為「飲記」、「水記」、「本記」、「思記」、「源記」五記,分別給林國棟、林國仁、林國華、林國英與林國芳五個兒子及其後代(長子林國棟早逝,「飲」商記由本記林國華之子林維讓兼祧承擔)。
其中分得「本記」、「源記」兩部分的林國華與林國芳為同母兄弟,將其商記合併為『林本源』,成為家族的公號,遷居臺北板橋,就是今日所稱的『林本源家族』。其居住的大厝旁所興建,供內眷休閒觀翫之後花園,即為【板橋林家花園】。
位於〈大漢溪〉河階台地上的《大溪小鎮》與「大溪橋」 |
【大溪】原為復興鄉的木材輸出門戶,以〈大漢溪〉爲河運管道。雖然現在河運已經不再,但當地昔日的渡船頭仍然保存,大溪爲〔北橫公路〕的入口端,因擁有豐富的觀光資源,桃園市政府持續推展生態休閒遊憩東都心之重點發展區。
〈大漢溪〉兩旁原爲河階地形之代表,但在『石門水庫』建立之後,因爲水位下降,下切力道不足,使現在河階地形之形成趨緩,但近年在武嶺橋下游興建「中庄調整池」作為『石門水庫』的備用水庫,其中的〔中庄堰〕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倒伏式攔河堰將攔截大漢溪河水供應「中庄調整池」備用。『石門水庫』位於【大溪】南端,爲桃園市的著名風景區。
【大溪】之特產爲「大溪豆乾」及「木製品」,其中〔紅木神桌〕獨特精細的雕紋最為聞名,而地方先輩在木藝基礎上引入傳統祀神藝陣神將《俗名:大仙尪》,讓大溪地區擁有上百尊的大仙尪,使【大溪】有神將窟的美名,為北臺灣三大神將重地區域,齊名蘆洲、宜蘭。近年來,臺灣開放農業觀光,而大溪多山林,已開發許多休閒農莊,又鄰近臺北都會區,週休假日遊客紛至。
※ 大溪「木製品」聞名,據說與『林本源家族』也有關係,當時興建〔通議第〕石城時,從唐山請來許多匠師與木藝師,〔通議第〕完成後,部份木藝師在大溪落腳,傳承木藝,才使大溪「木製品」聞名全台。
溝通〈大漢溪〉兩岸的橋樑
《大溪橋》
《大溪橋》最初建於1934年,是一座竹木橋,由竹框架和分層岩石建造而成。日治時期,該橋被改建為雙孔鋼索懸索橋,全長280公尺,原為進入【大溪】唯一的交通要道橋梁。在附近的《武嶺橋》和「第二外環道路」通車後,居民逐漸減少對這座橋的使用。
《大溪橋》目前僅供行人徒步,橋身採用與「大溪老街」相仿的巴洛克風格,拱門、石雕十分精緻,跨越〈大漢溪〉,承接瑞安路一段與「大溪老街」之間。夜晚點燈後,橋身纜索線燈亮起,充滿異國情調,也讓《大溪橋》享有「情人橋」的美稱。
大溪橋 |
大溪橋 |
大溪橋 |
《武嶺橋》
過去曾經是「桃園」與「大溪」間往來必經的《大溪橋》與狹窄隧道〔大慶洞〕,被喻為「大溪門戶」,由於車流量日漸增加,以及車輛體積也不斷增大,形成交通壅塞,大溪地區在1986年 (民國75年) 興建了《武嶺橋》和「第二外環道」,才改變了交通動線,解決了交通壅塞的狀況;《大溪橋》改為僅供行人徒步通行的橋樑。
武嶺橋 |
武嶺橋 |
《崁津大橋》
《崁津大橋》位於桃園市大溪區內,橫跨〈大漢溪〉兩岸,總長776公尺。主橋長270公尺,寬25公尺;兩端引橋各為305公尺、201公尺,寬21公尺。為台灣首座三跨連續繫索鋼拱橋,雙向各設置二線車道及人行道。台4線亦沿著《崁津大橋》兩端延伸。《崁津大橋》於2000年4月開工興建,2002年8月17日完工,並於該年10月19日正式開放通車。
崁津大橋 |
崁津大橋 |
【大溪】以〈大漢溪〉為界分為「河東地區」與「河西地區」,前者是傳統行政與經濟中心,近年極力轉型發展觀光生態遊憩,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景點;後者因國道三號大溪交流道及台66線快速道路經過,而在區內設立《埔頂重劃區》,初期主要以低密度開發的透天住宅為主,但經桃園升格直轄市及生活機能發展到位,還有可以高處俯瞰〈大漢溪〉、「河東老城區」及「復興區」山陵線的美景,河西地區陸續出現大型高樓景觀住宅。
「河東地區」
早年只有「大溪橋」時,車輛過橋後,需再穿過此〈大慶洞〉才會進入【大溪】 |
月眉觀音寺 (武嶺橋頭旁) |
《大溪老街》
《大溪老街》位於桃園市大溪區的歷史聚落群,主要是指位於大溪區的和平路、中山路(日治時期稱為「新南街」)以及中央路所留存之歷史建築群。該區域因保存大量於日治時期所興建之街屋群,因而成為大溪區最具代表性之景點。
普濟堂 |
《關聖帝君聖誕慶典繞境》
農曆6月24日是《關聖帝君聖誕慶典繞境》,號稱: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!
有百年歷史的「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」,從日治時期大正4年(西元1915年)至今,超過百年的遶境文化,不僅是大溪人引以為傲的民俗文化資產,更蘊含強大在地向心力,藉由盛會傳承傳統禮俗,凝聚在外落地生根的遊子,藉由信仰定期回到老家與神同巡。
民國100年桃園縣政府慎重調查、審核,經各與會委員議決通過,將「關聖帝君聖誕慶典繞境活動」登錄為「無形文化資產」。
福仁宮 |
《福仁宮》
位於大溪和平路老街的《福仁宮》,是在地人口中的「大廟」,建於嘉慶18年(1813),當時的漳州移民為了免去逢年過節得渡〈大嵙崁溪〉至『埔頂仁和宮』祭拜「開漳聖王」的不便,遂由李炳生(「李騰芳」之父)、呂蕃調、林本源家族…等人集資建廟。
和平路老街 |
和平路老街 |
《大溪公園》
〈大溪中正公園〉昔稱《大溪公園》,建於西元1912年,原名「大嵙崁公園」,西元1920年;隨著「大嵙崁」改名為「大溪」,也將公園更名為《大溪公園》,民國64年(西元1975年)改名為「中正公園」。臺灣設立公園始於日治時期,《大溪公園》排名第12。《大溪公園》位於「大漢溪」河階臺地上,東接〈大溪老街區〉,堪稱是「大溪街」的後花園。居高臨下之勢,不僅有極佳的視野,蓮花池、涼亭等景致,加上參天古木及茂盛花草,更吸引許多遊客前來遊憩,是頗具有歷史風味的老公園。
大溪公園 |
大溪神社舊址 (大溪公園內) |
「大溪神社」解說牌 |
「大溪神社」資料照片 |
大溪公園 |
大溪相撲場 (大溪公園內) |
大溪相撲場 (大溪公園內) |
大溪相撲場 (大溪公園內) |
「大溪公園」內的《大陀螺》雕塑 |
蔣公紀念堂 (原:大溪公會堂) |
武德殿 |
武德殿 |
百年古井+手壓泵浦 |
中山路老街 (新南老街) |
中山路老街 (新南老街) |
〈中山路老街〉在〔日治時期〕為「新南街」;所以也叫《新南老街》 |
臺灣巡撫〔劉銘傳〕設立的『大嵙崁撫墾總局』舊址,現為彩券行 |
臺灣巡撫〔劉銘傳〕設立的『大嵙崁撫墾總局』舊址,現為彩券行 |
臺灣巡撫〔劉銘傳〕設立的『大嵙崁撫墾總局』舊址解說牌 |
《蓮座山觀音寺》
《蓮座山觀音寺》位於「蓮座山」之巔,「蓮座山」獨峙於〈大漢溪〉中,其形勢猶如蓮花出水,因而得名。《蓮座山觀音寺》大溪在地人習稱『觀音亭』,現爲三級古績;昔日「大溪」繁榮時期,桃、竹、苗一代客家鄉親要到大溪工作或買賣,都是由「三坑」搭船渡過〈大漢溪〉在「大溪」上岸之處,正好是《蓮座山觀音寺》附近,所以,百餘年來,《蓮座山觀音寺》一直是桃、竹、苗等三縣市大部份客家人士的信仰中心。
「蓮座山」獨峙於〈大漢溪〉中,其形勢猶如蓮花出水,因而得名 |
《蓮座山觀音寺》需爬上這段階梯,才能抵達 |
蓮座山觀音寺 |
敬聖亭(惜字亭) |
蓮座山觀音寺 |
「蓮座山」制高點的觀音立像 |
由「蓮座山」觀音立像前眺望「崁津大橋」 |
和平路老街上的「月眉通路」 |
和平路老街的「月眉通路」連接〈月眉古道〉 |
〈月眉古道〉由「臺三線」公路下方通往「月眉地區」 |
月眉古道 |
《月眉》
《月眉》是桃園市大溪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,設有『月眉休閒農業區』,每年固定舉辦《大溪花彩節》(近年已改稱「桃園花彩節」),成為旅遊知名景點,又有月眉人工濕地、落羽松、中庄吊橋...等景觀。桃園市唯一的國定古蹟【李騰芳古宅】也位於本地區內。
大溪花彩節 |
大溪花彩節 |
大溪花彩節 |
大溪花彩節 |
大溪花彩節 |
《李騰芳古宅》
《李騰芳古宅》,又稱為李金興古宅、李金興古厝或李舉人古厝,位於桃園市大溪區,為桃園市境內的國定古蹟,目前財產權所有人為李金興五大公業。
『李騰芳』本名有慶,字香閣,號蘭亭,「騰芳」為考中舉人時皇帝所賜的官章。1814(嘉慶19)年生。李騰芳於1856年(咸豐6年)年43歲時中秀才;同治4年(乙丑1865)至福建參加補行甲子科(1864年)鄉試中舉人第二十一名,為同年台灣出身士子中最佳者;又三年,捐內閣中書。其在大溪文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大溪的地名也因其科舉登第之故,由「大姑陷」,改為「大科崁」,後來因臺灣巡撫〔劉銘傳〕設立的『大嵙崁撫墾總局』再改為「大嵙崁」。
李騰芳古宅 |
李騰芳古宅 |
李騰芳古宅內古井 |
李騰芳古宅~舉人旗桿柱 |
李騰芳古宅~舉人旗桿柱 |
《月眉人工濕地》
《月眉人工濕地》,的正式名稱是桃園市大溪區「排水自然水質淨化濕地」,利用自然的淨化工法。將汙水經過淨化之後排流至〈大漢溪〉。
月眉人工濕地 |
月眉人工濕地 |
月眉人工濕地 |
月眉人工濕地落羽松 |
月眉人工濕地落羽松 |
月眉人工濕地落羽松 |
《中庄吊橋》
《中庄吊橋》,位於桃園市大溪區之『中庄調整池』旁,跨越大漢溪。橋體為雙塔懸吊式吊橋,全長419公尺、寬度2.5公尺,串接大漢溪「武嶺橋」至「鳶山堰」河段,大幅降低大漢溪左右兩岸的交通時間,為全臺灣最長的懸索式吊橋。西岸通往『中庄調整池』,東岸通往「山豬湖生態親水園區」。
中庄吊橋 |
中庄吊橋 |
中庄吊橋 |
「河西地區」
《中庄調整池》
《中庄調整池》,是一座備用水庫,位於桃園市大溪區瑞興里、中新里,距大溪區「武嶺橋」下游約1.1公里處,位居〔石門水庫〕與〔鳶山堰〕之間的大漢溪河段,主要功能是當颱風期間〔石門水庫〕原水濁度升高時提供緊急備援水源,讓〔石門水庫〕在颱風期間以水力排砂方式排除水庫淤砂時不致於影響下游「板新水廠」的取水,進而影響板新地區及桃園地區的民生用水。
中庄調整池 |
中庄調整池 |
《大溪埔頂公園》
《大溪埔頂公園》位於桃園市大溪區座落〔埔頂重劃區〕、距離〈大溪老街〉約4公里的一座公園,占地5.5公頃。公園位於公園路、埔仁路、仁善街、仁善二街所包圍的的範圍內,公園範圍共區分為A、B兩區,公園兩邊皆設有休閒運動專區,除了有為兒童設置的滑梯、搖搖馬,還有單槓與滑步器等健身器材,設備相當齊全。《埔頂公園》因為國道三號經過而分作A、B兩大區塊,中以空橋連接,可鳥瞰國道三號川流車陣,國道三號則建有「埔頂隧道」由下方穿越,走過空橋後的公園腹地更大,林蔭大道種有黑板樹、落羽松、楓葉、南洋杉、小葉欖仁、欒樹等,加上廣大草地,構成一片望不盡的蔚然綠意。
「埔頂公園」因〔國道三號〕區分為A、B兩區,中間以空橋連接 |
大溪埔頂公園 |
大溪埔頂公園 |
大溪埔頂公園 |
大溪埔頂公園 |
大溪埔頂公園 |
《太武新村》
《太武新村》建於民國50年代,為金門823砲戰後軍方新建的高級軍官眷村,正值美援時期,受到美式眷舍影響,以紅磚、鋼筋水泥造四併二層樓房舍,為三房兩廳甲種眷舍規格的美式獨門獨戶眷舍,尺度寬敞,空間疏闊。
民國80年代起,隨著社會變遷及眷村改建,居民陸續搬遷。當年種植的樹木如今都已長成茂密的大樹,大多數植栽幹徑已可合抱,其中不乏珍貴的高級樹種。
《太武新村》四周是閩、客混居的聚落,位於大漢溪西岸,與東岸的「大溪老街」跨溪相距2公里。由於建築紋理、眷舍空間保存完整,登錄為歷史建築,規劃成立「八二三砲戰紀念館」,保存歷史影像集資料,並發展「創造、互助、體驗」的創意平台,鼓勵藝術家進駐交流,成立具有公共性及開放性的場域,塑造大溪崎頂地區文化遊憩新據點~〔太武新村眷村文創園區〕。
「太武新村」、「慈光一村」入口 |
太武新村 |
太武新村 |
八二三砲戰故事館 |
〔太武新村〕眷村文創園區 |
《仁和宮》:開漳聖王開基祖廟
大溪埔頂仁和宮,又稱埔頂仁和宮、大溪仁和宮、埔頂廟,位於桃園市大溪區「埔頂」的一座百年古廟,主祀「開漳聖王」,建於明鄭永曆二十七年(1673年),為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,也是臺灣全島第一座開漳聖王廟,所以又稱『開漳聖王開基祖廟』。
仁和宮 (埔頂廟) |
仁和宮 (埔頂廟) |
《蟠龍崎古道》
蟠龍崎古道 |
蟠龍崎古道 |
蟠龍崎古道 |
《齋明寺古道》
《齋明寺古道》是昔日信徒前往「齋明寺」朝拜的必經要道,目前為大溪區河西地區三大古道其一(另二條為〈御成路古道〉、〈蟠龍崎古道〉)。石板路的石材取材於「大漢溪」,為「齋明寺」創始人李阿甲先生第四代孫江連枝先生(法號普海)聘工人鑿砌、鋪疊而成。踏上密集的石階,遙想當時信徒需渡船而來,並跪拜前行「齋明寺」的朝聖景象,頗使人有沉浸文化洗禮之感。
齋明寺古道 |
齋明寺古道 (齋明寺山門) |
齋明寺古道 |
《齋明寺》
大溪《齋明寺》,是位於大溪區員林里的觀音寺,初建於清道光末年(1840年代),原為先天道的齋堂,今為〔桃園市定古蹟〕,自1999年由法鼓山管理。
《齋明寺》是大溪最古老的禪寺。《齋明寺》寺史可追溯到清道光末年,當地農人李阿甲至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,法號性悅。回來後在此結草廬建立私人修行的佛堂,供奉請回觀世音菩薩等諸佛,取名「福份寺」。主祀觀世音菩薩。
清同治十二年(1873年),第二任住持普瑟居士(黃士琴)遷至現址,改稱「齋明堂」。日治時期(1937年),易名為《齋明寺》至今。
齋明寺 |
齋明寺 |
齋明寺 |
〔敬字亭〕
大溪《齋明寺》的〔敬字亭〕,建於清同治5年(1866年),表現桃園客家歷史建築中先民信仰之建築。
〔敬字亭〕是客家先人惜紙重字的理念體現,認為文字是崇高且神聖的,凡是寫在紙上的文字皆不能隨意褻瀆或任意丟棄字紙,因此設立爐亭專門焚化寫有文字的書籍或紙張,以表敬意之心。
自《齋明寺》大殿後方的「萃靈塔」前的緩坡而下,〔敬字亭〕則佇立在一旁的林蔭之中,見證《齋明寺》的百年歷史;亭身以石材砌成、砂岩雕刻而成,亭身分為三層,上層為祭祀空間,亭頂為葫蘆狀取其福祿之義,且在亭頂奉祀造字先師「倉頡」牌位。
〔敬字亭 〕建於清同治五年(位於「齋明寺」後院) |
〔敬字亭〕建於清同治五年 (位於「齋明寺」後院) |
《御成路古道》
御成路古道入口 |
御成路古道 |
御成路古道 (路旁土地公廟:土地公像是站立的) |
御成路古道 (〔桃園大圳〕供養塔) |
《大溪的歷史》
〈明鄭〉
明永曆十六年(1662年),【大溪】屬於「承天府天興縣」。
明永曆二十七年(1673年),『埔頂仁和宮』創立。
〈清代〉
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臺灣設一府三縣,【大溪】屬「諸羅縣」。
康熙六十年(1721年),「諸羅縣」劃分為:諸羅縣、彰化縣、淡水廳;【大溪】屬「淡水廳」。
清代初期,當「臺北盆地」逐漸爲漢人所開拓時,原住民就逆〈大漢溪〉而上尋找新住所,【大溪】河崁一帶便是他們的據點之一。當時【大溪】是平埔族「霄裡社」與「泰雅族」原住民散居之地,其中「霄裡社」知母六(蕭那英)和薛啟龍共鑿〔霄裡大圳〕,可灌溉灌溉番仔寮、三塊厝、南興庄、棋盤厝、八塊厝、山腳莊等六莊田地。
乾隆元年(1736年)起,便有閩、客移民沿河逆水到此,陸續入墾『大嵙崁』,逐漸成為漢人與原住民雜居的地區。
嘉慶八年(1803年),新莊的『林本源家族』因「漳泉械鬥」,舉家避禍於此。林家的入住,促進了當地的繁榮。他們出鉅資開圳引水,奠定了農業發展的基礎;後來更藉地利之便,做起米、鹽的河運生意,所以【大溪】開始有了小市集。
嘉慶十八年(1813年),《福仁宮》創建,免去逢年過節得渡〈大嵙崁溪〉至『埔頂仁和宮』祭拜「開漳聖王」的不便。
道光二十年(1840年),《齋明寺》創建,是大溪最古老的禪寺。
同治四年 (1865年),李騰芳中舉,鄉民爲彰顯科舉功名,將地名改爲「大科崁」。
光緒十六年(1890年),因北路磺腦專賣局的設立,使本地成為茶葉、樟腦、木材的集散地。
光緒十八至二十三年(1892年至1897年)是大溪河運的黃金時期,船舶可由淡水、大稻埕、艋舺(今萬華)、新莊直抵【大溪】。當時的大溪商家雲集,多達三、四百家,多集中在現今和平路老街、中山路老街(新南老街)一帶。
光緒20年(1894年),設南雅廳,轄今大溪區一帶。
光緒二十一年,(1895年)著名的乙未〈臺日分水崙戰役〉,地點位於大溪區永福里龍山寺後方處,是日軍入主「臺北城」後,規模最大,戰鬥最慘烈的一役。日軍近衛師團坊城後章少佐率軍894名沿「土地公坑」溪谷欲前往『大嵙崁』支援時,遭到「三角湧」義勇軍包圍伏擊。經兩晝夜血戰後,日軍死傷達數百人。
〈日治時期〉
明治三十一年,日本學者田中正太郎在《東京人類學雜誌第一四九期》發表史前先民遺址,有大溪街、中新、三層、頭寮、枕頭山麓等處。
大正二年 (1913年),建立《大溪公園》。
大正五年(1916年),由臺灣總督府工程師「八田與一」與「狩野三郎」等設計的〔桃園大圳〕動土,灌溉區域涵蓋今桃園市大溪區、八德區、桃園區、中壢區、楊梅區、新屋區、蘆竹區、觀音區及大園區等地,因而帶動民生及農業發展。
大正九年(1920年),改制並改名為【大溪】。
大正十二年(1923年),〔桃園大圳〕截引〈大漢溪〉灌溉桃園台地,造成〈大漢溪〉水位下降,大船無法上溯,加上鐵公路的逐漸發達,使得「大溪」的河運逐漸沒落。
昭和二年八月,《大溪公園》經「臺灣日日新報」票選為{臺灣八景十二勝}。
昭和九年(1934年),興建《大溪橋》。
〈中華民國〉
民國44年(1955年),板橋『林本源家族』將其所有的慈湖土地無償捐予【中華民國】政府,作為軍事戰備用地,實際上則成為蔣中正的「總統行館」。
民國48年(1959年)6月13日,「洞口賓館」落成。(因位於「八結隧道」口,故地名為「洞口」;蔣中正總統不喜歡「八結」地名,所以改名『百吉』,新建的隧道也命名《百吉隧道》迄今)。
民國51年(1962年)10月31日,由先總統蔣公親題「慈湖」兩字,刻製木匾一方。「洞口賓館」更名為『慈湖賓館』。
民國64年(1975年)4月5日,先總統蔣中正逝世後,靈柩於4月16日暫厝慈湖賓館,停放於賓館正廳,並稱為【慈湖陵寢】。
民國73年(1984年)『林本源家族』第七代:林明成捐「慈湖」附近土地19公頃,做為【慈湖陵寢】用地。
民國77年(1988年)蔣經國總統逝世後,亦暫厝「慈湖」附近約2公里之外的「頭寮賓館」,現稱『大溪陵寢』。
民國86年(1997年)由大溪鎮公所設立「銅像公園」,用以放置台灣各地因「去蔣化」而移除的蔣中正銅像,形成特殊的裝置藝術主題公園。
民國100年(2011年)桃園縣政府,將「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繞境活動」登錄為「無形文化資產」。
民國101年(2012年)3月10日,由交通部觀光局舉辦的「臺灣十大觀光小城」票選《大溪鎮》為第一名觀光景點,人潮湧入帶動地方經濟繁榮,但也造成假日交通問題及當地居民出入不便之情況。
民國103年(2014年)12月25日,「桃園縣大溪鎮」改制為《桃園市大溪區》。
好詳細喔!太讚了👍
回覆刪除